(相关资料图)
三沙市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文昌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万宁市海草床修复与海藻种植……海南依托独特的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主动将“双碳”工作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中,海洋固碳亮点不断涌现。
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海洋碳汇”,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淑果说,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能够捕获与储存大量碳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因而这三种生态系统又称为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海南拥有全国红树林物种最多的清澜港保护区、大面积的海草床和广阔的潮间带等资源,发展蓝碳优势明显。”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邢巧说。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那广水说,发展蓝碳是海南推进“双碳”工作的有力抓手。海南于去年2月成立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并挂牌成立省内首个海洋负排放研究示范基地。
“去年5月底,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发的红树林碳汇项目,推动海南首个蓝碳生态产品交易,交易碳汇量3000余吨,交易额30余万元。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质性突破。”那广水说,企业出资的部分返补到项目所在地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推动保护区的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工作。
近年来,海南依托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海所、中国南海研究院等平台和智库,大力推动海南蓝碳科技研发,不断加大蓝碳研究领域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2010年,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爱民受三亚蜈支洲岛之邀打造海洋牧场,经过人工鱼礁投放、海洋环境修复、珊瑚移植等工作。如今,成为海南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已初具建设成果,多达120余种珊瑚、贝类等生物种类附着在人工鱼礁表面,为众多底栖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海南可通过发展藻类养殖等渔业生产活动,利用水生生物的固碳能力实现蓝碳增汇。”王爱民说。
此外,海南还在积极开发以蓝碳为代表的生态金融产品,开展以蓝碳为重点的气候投融资研究,探索以蓝碳为引导的区域及产业发展模式,为蓝碳市场、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提供坚实基础。
今年4月,在海口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创了“蓝色碳汇抵消”方式。“消博会用于抵消碳排放的蓝色碳汇,正是来自万宁小海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碳汇量共220吨。”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科技财务处处长张静说。
未来,海南将深入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孕育发展蓝碳新兴产业,加快海洋碳汇和交易机制标准体系制定、搭建市场平台、夯实科研人才基础、推进蓝碳增汇示范工程、抢占国际海洋碳汇规则制定先机。(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