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 搭建秦岭生态状况综合监管系统
■ 布设572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并完成样地核实工作
■ 16个县(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9个县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 完成陕西省黄河流域陆域和干流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
3月27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自然保护地监督和生态监管能力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全省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
在自然生态监管方面,我省以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保护红线等区域为重点,强化措施、夯实责任,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完成2015—2020年陕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及生态问题清单和保护修复监管建议清单;搭建秦岭生态状况综合监管系统,不断推进生态监管工作信息化;推进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在全省初步布设572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并完成样地核实工作。
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方面,2022年,我省汉中市城固县、镇巴县,商洛市商州区、柞水县荣获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宝鸡市麟游县、汉中市宁强县和安康市岚皋县荣获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目前,全省共有16个县(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9个县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在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的基础上,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了第一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遴选工作,通过资料审查、现场核查、征求意见、公示等环节,遴选出8个符合命名条件的县(区),按程序报请省政府审核。近日,我省正式公布该名单。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省内科研院所及高校完成陕西省黄河流域陆域和干流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实施秦岭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机制及早期预警研究,开展秦岭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重点区域调查监测及评估工作,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支撑。除此之外,我省向生态环境部推荐《陕西红碱淖湿地湖心岛生境修复与遗鸥种群保护》和《朱鹮、秦岭石蝴蝶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两个案例,入选全国2022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记者 申东昕)